比思論壇

標題: 新德里有一座印度版的“悉尼歌剧院”[36P] [打印本頁]

作者: 逸然    時間: 2016-10-15 19:15
標題: 新德里有一座印度版的“悉尼歌剧院”[36P]

  1986年,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绽放了一朵白色莲花, 这座运用几何原理精密计算出的唯美建筑,高达34米,由三层莲花花瓣组成,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环绕在底座的连环清水池拱托着这朵巨大“莲花”。当我第一眼见到它时,就被它的造型吸引了。如果用树丛挡住前方的视线,只看那朵大莲花的局部,真能感觉到悉尼歌剧院的味道。悉尼我去了,因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才会产生如此的联想。
  (下面几张照片是前往新德里的路上拍的)








  莲花寺,新德里城郊最著名的建筑。它不属于任何宗教,只是“和平、友谊”的象征。这座唯美建筑是一位伊斯兰教徒发起的和平组织里的成员捐建的。这位伊斯兰教徒原本是一位教师,为了消除各宗教之间的矛盾,便倡导发起了一个和平组织,他希望世界各国人民,无论信仰什么宗教,加入什么派别,属于什么种族,都能和平相处,关爱他人。他的愿望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也遭到了本教教徒的记恨,最终被伊斯兰教徒中的极端分子枪杀。








  莲花是印度的国花,也被印度教和佛教奉之为圣花,有圣洁美好之意。因为进入莲花寺需要在很远的地方把鞋脱掉,想个半天我还是决定放弃走进寺内。据说,莲花寺内没有一个立柱,更没有崇拜物,只有在光滑地板上摆放了几排白色大理石长椅, 来此祷告的信众们来自不同的宗教,揣着不同的信仰,却抱着一致的目标。在一波接一波来此祷告的信从中,有额头上点着朱砂的印度教徒,有披着袈裟的佛教徒,有虔诚的基督徒,有戴小帽的穆斯林,也有缠着头巾的锡克教徒,当然,还有我们这些观光客。寂静的寺内,没有仪式,不分教派,入内后任何人都可将它当成自己的寺庙或教堂。听说在寂静的大厅里,除了沉思默祷,别无它物,整个空间充满了平静与祥和,人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自己心灵的声音。










  旅行日记写到这,在我的内心深处,似乎对旅行这件事儿又萌生出了许多感慨。在我看来,因为今天的中国几乎没有宗教作支撑,社会已经分裂出太多纷繁复杂的思想,是制度使然,还是文化传承,我不得而知,也辨别不清。对于我,旅行确是改变我心性和思想的源泉。我始终觉得,人不可能没有主观,但走在路上,却可以慢慢修正自己的偏见和认知。






  不记得在哪里读到过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一位中国学者,上世纪70年代在欧洲读书时,要写一篇关于文艺复兴艺术史的文章,老师问他:“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他回答说没有。老师说:“没有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前热泪盈眶,你怎么敢写他?”接下来,这位学者就在意大利跑了一个月。当时,他身上只有一个背包,两件衬衫,几乎每天睡在火车站里。那个时候,火车站的候车室有很多年轻人睡在里面。早上五点,警察带着一大桶的咖啡,敲着桶子,叫醒大家,请他们喝完咖啡离开,因为火车站要营运了。我坚信,这是一位有着真知灼见的学者,因为他很轻易地就被一位有着真知灼见的导师敲醒了。




  忘了从哪儿听到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你见都没见过,你的世界观从哪里来?”我赞同这个说法,更试图让这个说法在我的身上得以诠释。在我心里,任何一次“出走”都是值得的,因为在旅行之后一对比,都会让我重新看清一次生命的意义,品味一次人生的价值,更会让我反思一次内心残留的糟粕。我始终觉得,旅行绝不仅仅是眼睛的享受,更是在寻找内心最渴望的东西。外在的风景,充其量会带给我一瞬间的美好,但旅行的意义绝对不只是向外的观察,它应该是向内的反省。








  任何人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都会失去思考的敏锐度,还可能会让自己的思想变得“僵化”和“麻木不仁”,更有可能把自己变成跳进井下的一只青蛙。旅行其实就是在反省我们自己,就是用异域文化来检查我们自身文化中应该反思的东西。是不是只有在比较中才能看清一切呢?


  这是印度门,被称为新德里的凯旋门。我们只是经过,没有停车。因为印度的国庆日马上来临,印度门周边已经戒严了。


  这是什么建筑我没搞清,当然也是乘车经过。





作者: cgzdillon    時間: 2018-2-14 22:46
这个不错哦的哦
作者: 甘草    時間: 2018-7-28 11:22
样子真的很像呀
作者: 甘草    時間: 2019-3-8 15:12
还真像呀
作者: 200    時間: 2020-5-15 16:34
悉尼歌剧院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bisi666.cc/)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