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554|回復: 3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从红场到涅瓦河,追寻俄罗斯的文明之声

[複製鏈接]

503

主題

2

好友

4316

積分

大學生

Rank: 6Rank: 6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3-8-1 06:48
  • 簽到天數: 319 天

    [LV.8]以壇為家I

    推廣值
    0
    貢獻值
    4
    金錢
    83
    威望
    4316
    主題
    503
    樓主
    發表於 2015-8-22 11:44:10
    这里柔软,这里坚硬;这里傲慢,这里热情;这里野蛮,这里文明;这里充斥着东斯拉夫民族的力度,这里又满怀着无限柔情。这里古老又发达,陈旧又现代,破败又富有。在矛盾重重的这里,一颗巨心正在地底深沉地跳动着,和这片土地的脉搏融汇在一起,交织成庞大的共鸣。于是此时,你会听到一个声音在向你喃喃低语,唇齿开合之间,它掷地有声地吐出三个字: 俄罗斯。
    红场

    当双脚刚踏入红场的地面时,一股难以名状的感情便瞬间涌入心头。左侧,纪念二战无名烈士的无名火终年不息地燃烧着;右侧,充满了现代感的四季酒店正在拔地而起。湛蓝的天空往这片土地上投下柔和的视线,灼目的阳光却坚决地将这一层温润的屏障刺破。


    无名烈士墓与终年不熄的无名火。


    克里姆林宫

    每天的十二点整,当克里姆林宫的钟声一响,整个莫斯科便像被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一般,陷入另一个时空。这座始建于1156年的俄国历代帝皇的宫殿,至今仍在延续着它的古老功能,为政府效劳着。

    一句俄罗斯谚语这样形容雄伟庄严的克里姆林宫:

    “莫斯科大地上,唯见克里姆林宫高耸,克里姆林宫上,唯见遥遥苍穹。”

    几百年来,它屹立在莫斯科城市的中心,见证了俄罗斯从一个莫斯科大公国发展至今日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国家的全部历史。

    闭眼聆听着克里姆林宫的钟声,你仿佛能看到这个国家历代帝皇们的崛起与示威,当代执政者们的指点江山与挥斥方遒,以及东正教徒们的虔诚与卑微。是的,不论是宫内那雄伟的炮王还是残破的钟王,都在向我们展示着这个国家深厚的历史,而宫墙内外戒备森严的防卫系统,则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独霸一方的大国,它的当代领袖,也正是在这里,作出了一个个威震全球的决策。


    克里姆林宫。


    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作为俄罗斯的“国教”东正教的至高教堂,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也理所应当地和国家的权力中心并排站立在这里,接受着人民的崇拜与敬仰。每天每日,它那彩色的穹顶都在太阳的照射下绽放光芒,直指云霄。

    俄罗斯从来就不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民族。公元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定东正教为国教,是俄罗斯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自那以后,不光是俄罗斯的宗教价值标准产生了转变,整个国度的文明也迎来了一场宏大的重构——因为对于古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而言,对信仰的选择和认识并不仅仅是个人宗教上的需要,更是一种政治上的需求。于是,千年之后的今天,不论是在莫斯科还是圣彼得堡,主要的干道上几乎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东正教教堂。

    在这个国度里,时代的发展并没有松动信仰的古老根基,权力的更替并没有稀释教徒们哪怕半点的虔诚,反倒使宗教文化更加的长盛不衰,使东正教深深地渗透进这泱泱一千七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之内,扎根于俄罗斯人民的传统文化心理之中。于是,在后来的许多绮丽的俄罗斯文学瑰宝里,我们都能和东正教义中或神圣或邪恶的影像相遇。无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圣徒般的梅什金公爵和索尼娅,还是《狄康卡近乡夜话》中的魔鬼形象,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在告诉我们:东正教和俄罗斯文学,是一对孪生。


    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莫斯科城

    九月的夜晚,莫斯科河流淌着彩色的霞光。她安详地穿行于整座城市的中央,串联起一个个文化政治中心,直达远方的伏尔加。


    莫斯科最古老的俄罗斯火车——列宁格勒火车站前。



    莫斯科地铁站


    这条莫斯科市的母亲河用她两岸精美绝伦的建筑震撼着你的心,而当你在傍晚踩着霞光沿河而下,那培养了诸多杰出人才、建于1755年的古老高校——莫斯科大学静静地矗立在河畔,一列轻轨轰鸣着从河面上掠过,此时,整个俄罗斯历史上璀璨的科技与文化都会在这条古老又充满了人文气息的河流的召唤下,于你心中一齐回响。


    莫斯科大学


    俄罗斯文学

    仅用了两百年就追上欧洲其他地区一千多年成就的俄罗斯文学必然是辉煌的。在俄罗斯文学历史的长河之中,无数伟大的作家闪耀有如灿灿星辰。在这其中,有两位巨匠不可不提,一是托尔斯泰,一是普希金。在莫斯科以及周边逗留期间,造访托尔斯泰庄园对我们文学人而言是一次刻骨铭心的寻根之旅。


    莫斯科凯旋门


    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如今,全世界的人们往往都会这样介绍这颗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璀璨的星辰。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接受着典型的贵族式家庭教育,却对平民满怀怜悯,对农奴充满同情。托尔斯泰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呆在自己广阔的庄园里,他在书本中探索着改变当时俄国落后社会现实的途径,在庄园里施行着改善农奴地位的政策,并为之倾尽一生的心血。就这样一直到他年逾古稀,直到他从一位气度不凡的贵族少年变成一位衣着朴素、经常与锄头为伴的瘦小老人,直到那一大把胡子成为他全身上下唯一的装饰。


    托尔斯泰庄园


    《安娜·卡列尼娜》记录着他“阿尔扎马斯的恐怖”,《忏悔录》承载着他对土地私有制的强烈否定,《复活》彰显着他对人性的关注与考量,对宗法制下的农民的同情……没有什么是应该,而且能够属于他个人的,晚年的托尔斯泰甚至决定把所有的土地和财产分发给农奴。直到一次让整个世界为之叹惋的离家出走,这位闻名世界的大文豪才在一间狭小的车站中永远地停止了为农奴以及底层人民奋斗的步伐。


    在距莫斯科市一百九五公里的图拉郊外,占地338公顷的托尔斯泰庄园中,于郁郁葱葱的森林之间安葬着托尔斯泰的遗体。这位为世界人类创造出巨大精神财富的作家,在他的坟墓上,却什么也没有。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的景物再也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这是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前来看望他的人们默默地在他的墓前放上花束、黯然离去,远处暗绿色的湖水和翠绿的树林静静地注视着络绎不绝的悼念者,风轻轻地吹着,于是,我们怀着满腔的景仰,向这座朴素到极致的墓地,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托尔斯泰墓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5-14 05:14 , Processed in 0.04388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