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162|回復: 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地球上的水已经用了四十多亿年了,那地球上的水没有变少呢?

[複製鏈接]

4569

主題

1

好友

1萬

積分

教授

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昨天 13:32
  • 簽到天數: 719 天

    [LV.9]以壇為家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4319
    金錢
    36675
    威望
    18177
    主題
    4569

    回文勇士 文明人 中學生 高中生 男生勳章 大學生 文章勇士 教授 文章達人 簽到勳章 簽到達人 附件高人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3-12-15 23:09:5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早在40多亿年前,水就存在于地球上。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地球上的水量是否有所减少呢?
    这个问题困扰着人类很久。直到有一天,科学家们在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上,找到了这个重大问题的答案……
    原来,这个石头记录了地球古老海水的化学成分。通过分析石头中的元素比例,科学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尽管地球已经存在了如此之久,但全球海洋的水量却基本保持不变!
    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科学界,并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海水的来源是什么?海水与生命的起源有何关系?
    保持海水量恒定的机制是什么?想要找到这些谜题的答案,我们还需要更多证据。而这一颗小小的石头,将会打开通往真理的大门……
    <<·——水真的没有变少吗?——·>>
    地球形成初期,由于大气层较薄,水分子易被紫外线分解,氢原子大量流失到外太空,导致早期的海洋体积比现在少了约26%。
    但随着大气层的逐渐变厚,这种流失趋于缓慢。
    尽管人类活动带来的气候变化和核聚变技术的发展或多或少会影响水资源,但总体来说,在现有大气系统的保护下,地球上的水资源变化不会太剧烈。
    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阿卡斯塔片麻岩,它的形成说明早期地球被水覆盖。但陆地岩石的年龄普遍较短,表明早期的海洋面积更大。
    分析证实,早期地球至少失去了26%的水,这些水通过紫外线的照射被分解,氢气流失到太空,氧气与其他气体反应被消耗。
    直到蓝藻兴起使大气中含氧量增加,臭氧层形成阻隔了紫外线的照射。这降低了水的流失速度。
    尽管有理论预计未来气候变化和核聚变技术可能导致水的继续流失,但在现有大气系统保护下,这种流失不会太剧烈。
    地球上的水资源变化趋于平衡,不会出现太大的增减。保护好这一宝贵资源,合理利用,才是我们当前和未来的重点。
    当然,水分子的流失并未完全停止。气候变暖导致水循环异常,未来核聚变技术的使用也可能改变水的状态。但这些影响微乎其微,地球上的水就像滚滚长江,源源不断。
    合理调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展望未来,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可能会发挥更大作用。相信科技进步必将给干旱地区带去希望。在保护现有水资源的同时,我们还要善加利用科技手段,造福人类。
    那么科学家是如何知道水不会变少的呢?
    <<·——一块石头找到了答案——·>>
    四十二亿年前,一块岩石在格陵兰岛的海底默默地诞生。如今,这块岩石已经变成了地质学家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线索。
    这块岩石表面呈现出独特的蛇纹状花纹。经过放射性元素检测,确认它形成于古生代石炭纪。
    当时这里还处于浅海环境,岩石形成于海底活动频繁的区域。在高温海水的“熔炼”之下,最终形成了这块奇特的蛇纹石。
    蛇纹石通常只会形成在特定的地质构造环境,比如大洋中心脊带、岛弧或俯冲带。这意味着四十二亿年前,这里曾经处于极为活跃的地质运动之中。
    更重要的是,这块岩石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海水。海水中的稀有元素因此被困存其间。科学家通过检测岩石中的物质含量,发现与现代海水有很大不同。
    根据模型计算,这说明过去四十二亿年,地球海洋水量至少减少了四分之一。
    地球水量的减少源自哪里?又流向了何方?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水是如何循环的?一块小小的蛇纹石,似乎触动了这些尘封已久的秘密。
    这块蛇纹石的发现,无疑为研究地球古环境提供了宝贵线索。
    我们不仅可以据此推测出当时的海水成分,还可以计算出古代海水体积的变化,这对理解地球水文循环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要彻底解开地球水的奥秘,仅凭一块岩石还远远不够。
    未来地质学家还需要在更多地方寻找这类“信息储存器”,通过对比不同年代样本中的物质含量,可以更系统地描绘出水文循环变迁的全景图。
    与此同时,地球科学研究还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撑,比如同位素地球化学、古气候学、古海洋学等都可以提供研究所需的重要参数。
    只有多学科交叉合作,才能描绘出一个清晰而立体的图像。
    当然,关于水的起源,科学界目前也存在争论。主流看法认为,早期地球是一个燃烧的火球,几乎完全没有水的存在。
    那么后来的海洋是如何形成的?水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这依然是许多地质学家探究的重点。
    可以预见,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会有更多惊人发现被揭开。
    地球水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必将成为地质学领域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而我们也将由此对这个蓝色星球的过去有更多认识。
    一块小小的岩石,牵动出无数疑问。而解答这些疑问的过程,也将是揭开地球奥秘的重要一页。
    <<·——水是如何形成的?——·>>
    水,被誉为生命之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然而,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水是如何形成的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多年来,科学家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争论。
    关于水的起源,科学界目前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水源自地球自身的形成过程。
    具体来说,大约在45亿年前,地球还是一个高温的火球,由星际尘埃和各种气体组成。在这些物质的压缩下,地球逐渐形成。
    根据这一观点,地球内部蕴含大量的氢和氧原子,在高温高压的情形下,这些原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并被困存在地幔岩石的空隙之中。
    随后,随着地球表层的冷却,地下水沿裂缝涌出地表,在地表汇聚成海洋。
    这一观点的支持者通过对地幔岩石的研究发现,其中蕴含大量氢原子,这为地下水的存在提供了证据。
    通过模拟实验,一些科学家甚至发现高温高压下氢气与石英矿物的反应可以生成水分子。
    根据测算,仅地幔中的水资源量就可能达到地表水量的10倍之多。火山喷发将这些地下水带到地表,为地面水资源做出了贡献。
    与此对立的是另一种观点,认为水源自外太空,主要来自于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地球释放的水分子。这些星体含有大量的水冰。
    当它们以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强烈的冲击会导致温度急剧升高,冰体迅速融化并释放出液态水。
    根据这一观点,早期的地球遭受过多次这样的撞击事件,累积下来的水资源最终构成了海洋。
    然而,这一观点也存在争议。一些科学家分析过彗星中的水样本,发现其中的重氢同位素与地球海水有明显差异,这难以解释彗星水说。
    而那些支持撞击说的地质证据也较为有限,未发现大范围的撞击坑等地貌特征。一些反对者指出,要证实彗星撞击形成水说,还需要更多有力的证据。
    目前看来,水的起源之谜仍然难以确定。各种观点都存在自身的理论依据和科学价值,但又都受到一定的质疑。
    或许最可能的情况是,水既来源于地球本身的元素,也来源于外太空撞击的输入。在早期地球动荡的环境下,两种机制可能共同推动了水的形成。
    尽管水的起源还难以确定,但其对生命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多亿年来,地球上的水循环系统为生命的繁衍提供了基础。
    也许有一天,随着考古学、地质学等科技的进步,我们终将揭开水这一地球之谜的面纱,找出它形成的真正答案。
    当这个奥秘被终于解开之时,将会对人类理解地球历史产生重大影响。让我们继续追寻水的起源,揭开地球过去的真相。

    0

    主題

    1

    好友

    472

    積分

    中學生

    Rank: 3Rank: 3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2-17 20:35
  • 簽到天數: 10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0
    金錢
    1815
    威望
    472
    主題
    0
    沙發
    發表於 2023-12-15 23:11:10 |只看該作者
    乳房真大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0

    好友

    8420

    積分

    教授

    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半小時前
  • 簽到天數: 1805 天

    [LV.Master]伴壇終老

    推廣值
    0
    貢獻值
    0
    金錢
    1072
    威望
    8420
    主題
    0
    板凳
    發表於 2023-12-16 02:56:48 |只看該作者
    有水才有生命,也是地球活力的根本
    請大家多給發帖者支持,有您們回應支持,才有動力去發貼!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按這成為會員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5-14 01:43 , Processed in 0.01389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